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在现有产业基础基础上,坚决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增强器作用,全面实现三大产业现代化,努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生产力。
(2023年9月8日到黑龙江省考察时的讲话)
两个
去年7月以来,我访问了四川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国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生产力。在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提出要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运用颠覆性、前沿技术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的高质量生产力。我提出新生产力概念和发展新生产力主要任务时,主要考虑的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社会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生产力理论指导,实践证明,新生产力理论已经形成,有力促进和支撑了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
2024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新华社通讯员朱鹏/摄
三
什么是新的质量生产力?如何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思考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总之,新生产力生活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具有创新性的先进生产力状态。具有技术先进、高效、优质的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它是技术革命性进步、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变革和现代化深刻发展的产物。它以工人、工作材料、工作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飞跃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为中心标志。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量,本质是高生产力。
新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商业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组织化层面的创新。我们要继续做好创新大领域的工作,加快发展新生产力。
(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e 中国共产党,2024 年 1 月 31 日)
4
新的生产力主要是由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创造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此,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破坏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先进科技自主化、自力更生。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四个方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能力,组织推进战略性原创性基础研究。需要附上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先进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国家新体制优势,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系列原创性、破坏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高质量生产力新发展新动能。
(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2024年1月31日)
5
我们将继续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质量发展的基础,新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最大限度实现碳中和。我们坚信洁净的水郁郁葱葱的山峦是不可替代的资产。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坚定不移走环境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做强绿色制造,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最大限度发挥绿色金融驱动力,打造高效环保的绿色产业集群。同时,我们坚定地向全社会倡导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
2025年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国家主席习近平8日上午在广州考察广东省科技产业创新综合发展成果展。新华社通讯员 杨洋/摄
6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生产力。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推动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规划和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当然,发展新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传统创新产业,并不意味着阻止雪崩和泡沫的形成,更不意味着创造模式。各地要坚持脱离实际、未曾失败、因地制宜、保密指导。要立足当地资源、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高端产业、智慧产业、绿色产业。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7
要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新的生产能力。立足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先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企业创新的主要阵地是通过上下游紧密合作构建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大型设备制造业装备更新改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2024年3月20日,助推新时代中部地区发展座谈会)
8
要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现代化。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多项重要核心技术。深化东西方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装备升级改造,促进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化、提质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推动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一体化发展。使旅游业等服务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产能,探索发展战略性现代新兴制造业,定位和打造未来产业,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4年4月23日,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进座谈会上的讲话)
9
可以更详细地讨论对质量生产力的新影响。他们是新的吗生产力相当于新兴产业吗?传统产业改造和现代化也可以发展新生产力。我们“3不能只关注‘一个新事物’,不能大声喊叫、起身抢散,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2024年5月23日企业与专家座谈会演讲)
10
坚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新生产力发展。整合的基础是增加优质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破解集成电路、工业主板、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装备、中心源等瓶颈问题,加强技术研发力度,为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确保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独立、安全、可控。登上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高峰,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
(2024年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两学会学术会议)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习近平视察大型模型产品展览地点:上海徐汇区“模型速度空间”大型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新华社记者 王野/摄
11
决定草案提出完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鼓励发展新型优质生产能力。围绕高技术强度、高效率、高质量生产力发展,加强新领域、新道路体系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资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和现代化,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202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时评)
12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和落实“两个坚定原则”,为各类产权经济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法制环境。必须坚决消除影响和限制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短板,改善与新生产力更加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造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坚决打破影响和制约全面创新的停滞状态,协调推进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牢牢发挥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举措。
(2024年10月29日,在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向省、省两级主要干部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13
要调整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加快对作为经济增长和劳动收入基础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振兴传统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促进新旧发展力量平稳过渡。
(2024年12月1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的讲话)
14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新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必须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中心,注重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产出更多科技成果,而且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抓好产业创新,必须坚持守住实体经济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轨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2025年3月2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审议中的讲话)
15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新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实体经济,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现代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水平。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努力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为新生产力发展构筑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
(2025年4月30日,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至2025年4月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产能的重要讲话。
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
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在现有产业基础基础上,坚决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增强器作用,全面实现三大产业现代化,努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生产力。
(2023年9月8日到黑龙江省考察时的讲话)
两个
去年7月以来,我访问了四川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国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生产力。在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提出要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运用颠覆性、前沿技术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的高质量生产力。我提出新生产力概念和发展新生产力主要任务时,主要考虑的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社会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生产力理论指导,实践证明,新生产力理论已经形成,有力促进和支撑了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
2024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新华社通讯员朱鹏/摄
三
什么是新的质量生产力?如何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思考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总之,新生产力生活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具有创新性的先进生产力状态。具有技术先进、高效、优质的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它是技术革命性进步、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变革和现代化深刻发展的产物。它以工人、工作材料、工作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飞跃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为中心标志。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量,本质是高生产力。
新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商业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组织化层面的创新。我们要继续做好创新大领域的工作,加快发展新生产力。
(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e 中国共产党,2024 年 1 月 31 日)
4
新的生产力主要是由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创造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此,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破坏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先进科技自主化、自力更生。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四个方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能力,组织推进战略性原创性基础研究。需要附上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先进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国家新体制优势,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系列原创性、破坏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高质量生产力新发展新动能。
(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2024年1月31日)
5
我们将继续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质量发展的基础,新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最大限度实现碳中和。我们坚信洁净的水郁郁葱葱的山峦是不可替代的资产。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坚定不移走环境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做强绿色制造,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最大限度发挥绿色金融驱动力,打造高效环保的绿色产业集群。同时,我们坚定地向全社会倡导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组第十一次学习会上的讲话)
2025年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国家主席习近平8日上午在广州考察广东省科技产业创新综合发展成果展。新华社通讯员 杨洋/摄
6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生产力。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推动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规划和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当然,发展新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传统创新产业,并不意味着阻止雪崩和泡沫的形成,更不意味着创造模式。各地要坚持脱离实际、未曾失败、因地制宜、保密指导。要立足当地资源、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高端产业、智慧产业、绿色产业。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7
要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新的生产能力。立足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先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企业创新的主要阵地是通过上下游紧密合作构建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大型设备制造业装备更新改造,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2024年3月20日,助推新时代中部地区发展座谈会)
8
要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现代化。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多项重要核心技术。深化东西方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装备升级改造,促进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化、提质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推动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一体化发展。使旅游业等服务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产能,探索发展战略性现代新兴制造业,定位和打造未来产业,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4年4月23日,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进座谈会上的讲话)
9
可以更详细地讨论对质量生产力的新影响。他们是新的吗生产力相当于新兴产业吗?传统产业改造和现代化也可以发展新生产力。我们“3不能只关注‘一个新事物’,不能大声喊叫、起身抢散,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2024年5月23日企业与专家座谈会演讲)
10
坚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新生产力发展。整合的基础是增加优质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破解集成电路、工业主板、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装备、中心源等瓶颈问题,加强技术研发力度,为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确保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独立、安全、可控。登上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高峰,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
(2024年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两学会学术会议)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习近平视察大型模型产品展览地点:上海徐汇区“模型速度空间”大型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新华社记者 王野/摄
11
决定草案提出完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鼓励发展新型优质生产能力。围绕高技术强度、高效率、高质量生产力发展,加强新领域、新道路体系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资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和现代化,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202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时评)
12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和落实“两个坚定原则”,为各类产权经济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法制环境。必须坚决消除影响和限制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短板,改善与新生产力更加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造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坚决打破影响和制约全面创新的停滞状态,协调推进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牢牢发挥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举措。
(2024年10月29日,在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向省、省两级主要干部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13
要调整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加快对作为经济增长和劳动收入基础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振兴传统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促进新旧发展力量平稳过渡。
(2024年12月1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的讲话)
14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新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必须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中心,注重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产出更多科技成果,而且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抓好产业创新,必须坚持守住实体经济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轨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2025年3月2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审议中的讲话)
15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新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实体经济,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现代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水平。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努力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为新生产力发展构筑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
(2025年4月30日,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至2025年4月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产能的重要讲话。



